美国煤炭发展现状
那么,相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,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又将如何推动呢?一个国家是否在生产?一个国家在生产什么?以及产品是否能够卖出去?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与竞争力。
制度方面,近期变革频频,中央政府力推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的经济发展目标,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金运转效率,鼓励债权融资、直接融资,降低金融机构杠杆,淘汰落后产能,并下发了金融行业的国十条。根据中国央行201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,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.15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2.38万亿,创历史最高水平,其中贷款占比只有50%,同比下降12.4%,其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就是同业业务投向的源头--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。
虽未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,但出台的经济增长底线和对稳增长的反复强调,已经给国内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。这倒也符合明斯基危机理论的分析,在经济向好,资金宽裕时期,市场容易沉醉于投资获益的欣快感(euphoria)中,推高资产规模,低估风险而高估机会。3月份理财8号文的下发,被解读为控制理财产品投放风险。(所谓大政府,即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大,在国民心目中享有威信,并且手中握有强力的税收大权。根据公开数据,次贷危机前的美国,MBS余额规模从2000 年的3万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1季度末的5.98万亿美元,涨幅接近100%。
此外,还有更复杂点的过桥模式,如通过明保或者暗保,让别家银行替自己发行理财产品,然后自己再用买入返售方式买回来,作为风险权重只有25%的同业资产持有。每一次危机的发生,都会催生制度上的变革,因而会带来一段时期稳定而繁荣的发展,比如,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产生的格拉斯-斯蒂格尔法案,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多德-弗兰克法案。我国已处于长期的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,经济内在增长机制需要发生变化,潜在增速已下降。
四是要有切断金融调整的方案以及应对经济去杠杆过程负面冲击,包括社会稳定、扩大内需和金融风险化解的预案。因此,关键不是如何形成对宏观形势的判断,而是如何直面现实进行战略抉择,并采取合适的方式,共度时艰,实现凤凰涅,浴火重生。经济结构是特定经济、社会,甚至政治、文化制度、机制运行的累积结果。我国还需要借助我国特有的资源,在经济和社会上,为通过调整以激发内在增长动力争取必要的空间和时间,成为重获市场信心,在立的基础上真正破的关键。
这既是对过去错误的一种纠正,更是新的发展周期对过去发展周期的一种纠正。构建有助于良性循环的安全缓冲,是保持系统稳定下经济充分存量调整的前提。
相对于历史上其他处于我国当前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,我国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:一是拥有几十万亿元的国有资本。如果过于关注物质的生产,忽视了社会需求,转型的风险和成本将更加巨大。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。在存在必要安全网(风险基本可控)下的倒逼式改革,可能仍是中国这一阶段改革的基本组织模式。
中国经济的增长,依赖于不可持续的土地——房地产——影子银行结构。如可考虑通过减持国有资本等方式,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、救助等安全网,是短时间内不引发较高通胀、提高社会结构承受经济下滑能力的方法之一。追求经济效率的市场引发了不安定的社会,需要社会政策适应并弥补。这个过程中,关键是合理引导并调整市场预期,使预期调整和去杠杆过程较为平稳。
三是需要适应这一阶段老百姓新的需求,特别是对公平正义及安全的需求。二是拥有3.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。
又如,可通过外汇储备的运用,结合人民币国际化,鼓励企业走出去,支持国际新兴市场国家(如现在活跃的印尼、越南、巴基斯坦及非洲的部分国家)加速工业化进程,客观上增加对我国的需求,主动构建适合我国需要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,平缓我国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速度。社会需要为这种经济运行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。
资源禀赋 (劳动力、资源、环境)特别是人口红利已在减弱甚至逐步消失。国际经济复苏迟缓,也处于阶段底部,以及我国经济短周期下行、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后遗症等,都加剧了转型的难度和风险。新体制机制的核心,是重塑政府、社会和市场(经济)三者关系。农民减负、粮食丰收——消费增长。还如可发行特别国债,在条件成熟时置换地方政府债务等。导致我国经济下行,既有短期的需求因素,也有长期的供给因素。
2002年以来,主要是三个经济循环支撑:土地收入和融资平台——房地产——金融扩张和影子银行。成功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,是要在存量调整引发的连锁反应中,保持系统稳定,并构建新的发展机制。
二是需要将资源从原有的增长结构中转移出来,并配置到新的增长结构中。来源:中国青年报 进入专题: 经济调整 。
专业人才和降低社会交易成本(建立社会互信为基础)的机制的作用更加突出。具有明确方向,能集中资源办大事的领域和机会快速消失,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扩张时代基本结束。
2013年以来,受收入预期和实际增长放缓,以及一些短期因素影响,消费也不再高速增长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,与世界相联系的增长链条断裂,随后缓慢增长,不再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。机制不会凭空产生,需要在调整过程中形成和完善。转型过程往往伴随着动荡,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,有破才能有立,有立才能真正破,是风险暴露(承担成本)和新机制形成的过程。
经济维持在7%~8%水平的增长,将是常态,且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冲击。改革开放以来,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,主要是三大转型:农业、农村向工业(渐次经历轻工业、耐用品工业、重化工业)、城镇转移。
结构调整的背后是发展机制的转变。我国的增长动力结构也已发生转换。
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从粗放走向精细,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,以生产为中心转向注重提升生产效率,并以消费需求为中心。为此,充分发挥市场内在压力和动力、政府集中资源的现有能力,正确发挥政府职能,顺应并引导经济、社会转型,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政府职能转变,提高执政效率,是重中之重。
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和风险,共识越来越多。当前我国政府管制、寻租、设租多,但合理规制、公共服务少。三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较低。在经济趋势性下行阶段,结构调整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存量调整,表现为经济上的去产能和金融上的去杠杆。
不论是高速增长时期,还是相对较低增长速度时期,只要系统适应了,都能良好运作,但我国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换过程中。如果系统没有及时转换,过多的资源仍被错误配置到原有增长结构上。
我国需要在心理上和政策上,接受并适应这种经济增长常态。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条件,为我国这一重大阶段的体制机制转换创造条件,构建社会、经济和金融三道缓冲。
更重要的是,我国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,经济增长机制已悄然发生变化。我国已结束了高增长的青少年期,正要步入平稳增长的壮年期,但这过程需要面对中年危机:一是需要转换增长机制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